三、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不斷擴大就業容量
落實就業優先戰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推動形成高質量發展與就業擴容提質互促共進的良性循環。
(四)全面增強就業吸納能力。
強化就業優先導向的宏觀調控。將就業優先政策置于宏觀政策層面并持續強化,完善調控手段,充實政策工具箱,強化財政、貨幣、投資、消費、產業、區域等政策支持就業的導向,實現與就業政策協同聯動。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持續促進消費、增加有效投資拉動就業,通過保市場主體保就業。健全就業影響評估機制,制定實施宏觀政策時要充分考慮對就業的影響,提升重大政策規劃、重大工程項目、重大生產力布局對就業的促進作用。健全就業目標責任考核機制,建立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考核評價體系,探索開展高質量就業地區試點工作。
促進制造業高質量就業。實施制造業降本減負行動,引導金融機構擴大制造業中長期融資,提升制造業盈利能力,提高從業人員收入水平,增強制造業就業吸引力,緩解制造業“招工難”問題。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和職業技能培訓深度融合,促進制造業產業鏈、創新鏈與培訓鏈有效銜接。支持吸納就業能力強的勞動密集型行業發展。注重發展技能密集型產業,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賦能、延伸產業鏈條,開發更多制造業領域技能型就業崗位。立足我國產業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和部分領域先發優勢,發展服務型制造新模式,做大做強新興產業鏈,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打造更多制造業就業增長點。
擴大服務業就業。聚焦產業轉型升級和消費升級需要,構建優質高效、結構優化、競爭力強的服務產業新體系,為勞動者就業提供更大空間和更多選擇。進一步放寬服務業市場準入,深入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促進服務業數字化轉型、線上線下雙向發展,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支持生產性服務業和服務外包創新發展,加快生活服務業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鼓勵商貿流通和消費服務業態與模式創新,引導夜間經濟、便民生活圈等健康發展,穩定開發社區超市、便利店、社區服務和社會工作服務崗位,充分釋放服務業就業容量大的優勢。
拓展農業就業空間。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現代農業產業園和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提升農業價值鏈,吸納帶動更多就業。實施農民合作社規范提升行動、家庭農場培育計劃和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扶持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牽頭、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跟進、廣大小農戶參與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實現抱團發展,促進農民就業增收。
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持續穩定發展增加就業。完善促進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和用工的制度環境和政策體系,構建常態化援企穩崗幫扶機制,持續減輕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負擔,激發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活力,增強就業崗位創造能力。優化中小微企業發展生態,取消各類不合理限制和壁壘。支持勞動者創辦投資小、見效快、易轉型、風險小的小規模經濟實體。加大對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融資支持力度,加強普惠金融服務。
(五)培育接續有力的就業新動能。
促進數字經濟領域就業創業。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催生更多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培育多元化多層次就業需求。健全數字規則,強化數據有序共享和信息安全保護,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就業容量大的數字產業集群。深入實施“上云用數賦智”行動,推進傳統線下業態數字化轉型賦能,創造更多數字經濟領域就業機會。促進平臺經濟等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規范健康發展,帶動更多勞動者依托平臺就業創業。
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發展。破除各種不合理限制,建立促進多渠道靈活就業機制,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鼓勵傳統行業跨界融合、業態創新,增加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就業機會。加快落實《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建立完善適應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的勞動權益保障制度,引導支持靈活就業人員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參加社會保險,提高靈活就業人員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社會保障水平。規范平臺企業用工,明確平臺企業勞動保護責任。健全職業分類動態調整機制,持續開發新職業,發布新職業標準。
(六)提高區域就業承載力。
推動區域就業協調發展。支持東部地區發揮創新要素集聚優勢,率先實現產業升級,開拓高質量就業新領域,培育高質量就業增長極。加快完善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基礎設施,提升產業集聚區公共服務效能,引導產業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有序梯度轉移,推動就業機會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擴散。支持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根據國家戰略導向和發展重點,對接先進生產要素和創新資源,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布局新興產業,厚植就業創業沃土。
實施特殊類型地區就業促進行動。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統籌各類政策資源,強化后續扶持,以脫貧地區為重點,支持欠發達地區因地制宜發展吸納就業效果好的富民產業。支持革命老區、邊境地區等發展本地特色產業,推進資源型地區加快培育發展接續替代產業,完善就地就近就業配套設施,做好邊民、少數民族勞動者和失地農民、下崗礦工、停產企業員工等困難群體就業幫扶。對高失業率地區開展專項就業援助,針對性開發和推薦就業崗位,促進失業人員再就業。
壯大縣鄉村促就業內生動力。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推動縣鄉村聯動發展,促進產鎮融合、產村一體,打造“一縣一業”、“一鄉一特”、“一村一品”經濟圈,做好產業和就業幫扶。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補短板強弱項,增強綜合服務能力,促進綠色低碳發展,吸引各類生產要素向縣城流動聚集,做大做強縣域經濟,擴大縣城就業需求。支持鄉鎮提升服務功能,增加生產生活要素供給,為發展產業、帶動就業創造良好條件,把鄉鎮建設成拉動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區域中心。完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豐富鄉村經濟業態,促進鄉村產業多模式融合、多類型示范,打造鄉村產業鏈供應鏈,加快鄉村產業振興步伐,培育鄉村就業增長極。

昌吉州公共就業服務中心
新公網安備 65230102652579號
新ICP備 20000026號
地址:昌吉市寧邊西路州勞動保障大廈 電話:0994-2206053 EMAIL:aix_life@163.com
技術支持 新疆北中軟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