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統籌其他重點群體就業。
穩定脫貧人口就業。健全脫貧人口、農村低收入人口就業幫扶長效機制,保持脫貧人口就業領域的扶持政策、資金支持、幫扶力量總體穩定。健全有組織勞務輸出工作機制,將脫貧人口作為優先保障對象,穩定外出務工規模。支持脫貧地區大力發展當地優勢特色產業,繼續發揮就業幫扶車間、社區工廠、衛星工廠等就業載體作用,為脫貧人口創造就地就近就業機會。聚焦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積極引進適合當地群眾就業需求的勞動密集型、生態友好型企業(項目),增加本地就業崗位,組織專項就業服務活動實施集中幫扶。

持續開展困難群體就業援助。完善就業困難人員認定辦法,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對零就業家庭人員、殘疾人等困難群體,提供“一人一檔”、“一人一策”精細化服務,擴大公益性崗位安置,加強對就業幫扶效果的跟蹤與評估,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落實殘疾人按比例就業制度。開展就業援助月等各類幫扶活動。及時將符合條件的就業困難人員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臨時救助范圍,落實鄉鎮(街道)臨時救助備用金制度。
促進其他群體就業。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強化大齡勞動者就業幫扶和權益保護,制定完善保障措施,及時提供就業創業服務、技能培訓等支持,促進人力資源充分利用。持續做好產業結構調整、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工作中的人員轉崗再就業。
六、提升勞動者技能素質,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
把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改善勞動力要素質量,建設一支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適應現代化經濟體系、具備較高職業技能和道德素質、結構比較合理的勞動者隊伍。
(十五)大規模多層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
完善職業技能培訓政策體系。面向市場需求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制定“十四五”職業技能培訓規劃,深入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穩步擴大培訓規模,重點加強高校畢業生和城鎮青年、退役軍人、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脫貧人口、失業人員、個體工商戶、就業困難人員(含殘疾人)等技能培訓,支持企業開展職工在崗培訓,突出高技能人才培訓、急需緊缺人才培訓、轉崗轉業培訓、儲備技能培訓、通用職業素質培訓,積極發展養老、托育、家政等生活服務業從業人員技能培訓,廣泛開展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從業人員技能培訓,確保“十四五”期間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7500萬人次左右。強化安全生產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安全生產素質。完善職業技能競賽體系,推動職業技能競賽科學化、規范化、專業化發展。
實現培訓供給多元化。構建以公共實訓基地、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和行業企業為主的多元培訓載體。推動培訓市場全面開放,采取優化審批服務、探索實行告知承諾等方式,激發培訓主體積極性,有效增加培訓供給。充分發揮企業職業技能培訓的主體作用和職業院校培訓資源優勢,政府補貼的職業技能培訓項目全部向具備資質的職業院校開放。新建一批公共實訓基地,并優化功能布局、提高開放性,完善企業利用公共實訓基地開展實訓有關制度。實施職業技能培訓共建共享行動,健全職業技能培訓共建共享機制,開展縣域職業技能培訓共建共享試點。

切實提升職業技能培訓質量。引導培訓資源向市場急需、企業生產必需等領域集中,動態調整政府補貼性培訓項目目錄。采取政府按規定補貼培訓、企業自主培訓、市場化培訓等多樣化的培訓方式,廣泛開展訂單式、套餐制培訓,探索“互聯網+職業技能培訓”。統籌各級各類職業技能培訓資金,加強集約化管理和使用,健全分層分類的培訓補貼標準體系,暢通培訓補貼直達企業和培訓者渠道。健全職業技能培訓監督評價考核機制。探索建立個人培訓賬戶,形成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電子檔案,實現與就業、社會保障等信息聯通共享。
提高勞動者職業素養。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鼓勵勞動者通過誠實辛勤勞動、創新創業創造過上幸福美好生活。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引導勞動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就業觀,培養敬業精神和工作責任意識。推進新型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提高產業工人綜合素質。
(十六)構建系統完備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
推動職業技術教育提質培優。突出職業技術教育類型特色,深入推進改革創新,優化結構與布局。完善職業技術教育國家標準,推行“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實施現代職業技術教育質量提升計劃,建設一批高水平職業技術院校和專業。健全職普融通機制,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實現職業技術教育與普通教育學習成果雙向互通互認、縱向流動。支持和規范社會力量興辦高質量職業技術教育,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大力發展技工教育,建設一批優質技工院校和專業。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強化人才培養就業導向,健全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聯動預警機制,增強人才培養前瞻性。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實施教育提質擴容工程,著力培養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優化高校學科專業布局,推進專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及時減少、撤銷不適應市場需求的專業。加快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培養,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加強重點專業學科建設,研究制訂國家重點支持學科專業清單,大力發展新興專業。加大數字人才培育力度,適應人工智能等技術發展需要,建立多層次、多類型的數字人才培養機制。
完善終身學習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推動高水平大學開放教育資源,完善注冊學習和彈性學習制度。健全終身教育學習成果轉換與認證制度,推進“學分銀行”試點,探索學分積累轉換制度。促進繼續教育高質量發展,建立統一的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制度,暢通在職人員繼續教育與終身學習通道。規范發展非學歷繼續教育。積極發展在線教育,完善線上、線下課程學分認定和轉換機制。創新發展城鄉社區教育。
深化技能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技能中國行動”,完善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機制。推進職業資格制度改革,壓減準入類職業資格數量。完善職業技能等級制度,建立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與相關系列職稱評審貫通機制。推行社會化職業技能等級認定,鼓勵企業在國家職業技能等級框架范圍內增加技能崗位等級層次。加快構建國家資歷框架,暢通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及技能人才的職業發展通道。
七、推進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建設,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
持續加強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建設,著力打造覆蓋全民、貫穿全程、輻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提升勞動力市場供需匹配效率。
(十七)建設高標準人力資源市場體系。
加快人力資源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推動人力資源服務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引導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圍繞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供精準專業服務。鼓勵人力資源服務業管理創新、技術創新、服務創新和產品創新,大力發展人力資源管理咨詢、高級人才尋訪、人才測評等高技術、高附加值業態。實施人力資源服務業領軍人才培養計劃。開展“互聯網+人力資源服務”行動。深化人力資源服務領域對外開放,探索建設國家人力資源服務出口基地。

提高人力資源市場規范化水平。深化人力資源市場“放管服”改革,規范實施人力資源服務許可,持續優化人力資源市場環境。加強人力資源市場管理信息化、人力資源服務標準化和人力資源市場信用體系建設,完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信用評價標準和制度。組織開展誠信服務活動,選樹一批誠信人力資源服務典型。
昌吉州公共就業服務中心
新公網安備 65230102652579號
新ICP備 20000026號
地址:昌吉市寧邊西路州勞動保障大廈 電話:0994-2206053 EMAIL:aix_life@163.com
技術支持 新疆北中軟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