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國企內推”“直簽保錄取”……
找工作,請務必提高風險識別意識
警惕這些陷阱!
01擦亮慧眼,識破“黑職介”
根據《就業促進法》《人力資源市場暫行條例》等法律法規規定,從事職業中介活動、網絡招聘服務,應依法向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申請行政許可。
但一些沒有相關資質或者冒用、偽造相關資質的“黑職介”,非法從事職業中介服務活動,通過偽造證件、合同、協議等手段騙取求職者錢財。
提醒廣大求職者
求職有陷阱,遠離“黑職介”。通過中介機構求職應首先核驗其合法證照,對其發布招聘崗位可通過官網官微等多種渠道查詢核實。
如就業權益受到侵害,請及時向當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投訴反映。
如遇求職詐騙或個人財物、人身安全受到侵害,請立即向公安機關報警。
提醒各類中介機構
從事職業中介活動,應依法向住所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申請行政許可。
開展職業中介活動,應當明示營業執照、服務項目、收費標準、監督機關和監督電話等事項。
接受委托開展求職招聘,應依法審核用人單位崗位真實性、合法性,發布招聘信息應當真實、合法。
02理性判斷,辨明虛假招聘信息
按照《網絡招聘服務管理規定》《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管理規定》等相關規定,開展職業中介活動、發布人力資源供求信息,應確保信息真實、合法、有效,并建立健全信息發布審查和投訴處理機制。
但一些不法分子為炒作引流,以提供高薪崗位為誘餌,故意夸大招聘人數、薪酬福利等,同時以不限專業學歷、不用筆試等吸引眼球,故意編造虛假招聘信息,達到引流牟利等非法目的。
提醒廣大求職者
對各類網絡平臺招聘信息要注意甄別,警惕“話術引流”,對招聘信息可通過官網官微核實,切勿輕聽輕信,以免受騙上當。
如就業權益受到侵害,請及時向當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投訴反映。
提醒各類網絡平臺
要承擔應盡審核責任,重點加強“求職招聘指導”類賬號審核認證,建立健全虛假信息舉報投訴等機制,對虛假招聘信息及時清理。
03警惕陷阱,嚴防“招轉培”
根據《就業促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人力資源市場暫行條例》等法律法規,從事職業中介、職業技能培訓應當取得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行政許可。
但一些中介機構未經許可從事職業中介、職業技能培訓,并以招聘為名,打著高薪崗位、名企招人的旗號,引誘求職者投遞簡歷、參加面試,之后再以“工作能力不足”“崗位有從業資格限制”等理由,誘導求職者參加入職培訓或職業技能培訓等,收取高額培訓費,培訓結束后往往難以兌現承諾,嚴重侵害求職者權益。
提醒廣大求職者
參加求職招聘活動要警惕中介機構以招聘為名變相招生,被坑騙培訓費。
如就業權益受到侵害,請保存相關證據,及時向當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投訴反映。
如遇求職詐騙或個人財物、人身安全受到侵害,請立即向公安機關報警。
提醒各類中介機構
從事職業中介活動、職業技能培訓應依法向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分別申請行政許可,應嚴格遵守有關法律法規,合法誠信經營。
04拒絕套路,遠離“招轉貸”
按照《人力資源市場暫行條例》《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管理規定》等相關規定,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不得以各種名目誘導、強迫個人參與貸款、入股、集資等活動。
但一些不法分子依托互聯網平臺發布虛假招聘廣告并與不良網貸平臺勾結,布設“購車貸”“美容貸”等新型招聘陷阱,蒙騙畢業不久、初入職場的求職者。
提醒廣大求職者
應聘過程中要增強防范欺詐意識,不輕信高薪招聘信息,不輕易支付相關費用,對以各種理由要求租用、購買各類工作設備或交錢、貸款才能夠安排崗位的,應果斷拒絕,以免上當受騙。
如就業權益受到侵害,請及時向當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投訴反映。
如遇求職詐騙或個人財物、人身安全受到侵害,請立即向公安機關報警。
提醒各類中介機構
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應嚴格遵守有關法律法規,合法誠信經營,不得開展和參與虛假招聘、借貸等違法違規活動。
05守住錢袋,抵制違規收費
按照《勞動合同法》《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管理規定》等相關規定,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不得以任何名義收取勞動者財物,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開展相關服務不得牟取不正當利益。
但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求職者求職心切,巧立名目,比如以統一著裝為名,收取服裝費;以轉正為名,收取轉正費、風險保證金;還有收取車輛安全保證金、耗材費等,求職者為了順利入職而選擇繳費,個人財物遭受損失。
提醒廣大求職者
對于將先交費作為條件的招聘、或入職前收取保證金、辦證費、服裝費、資料費等都需要謹慎對待,核實有無收費的法律依據。如交費一定要求出具正規發票并加蓋單位公章,為可能發生的糾紛維權保留證據。
如就業權益受到侵害,請及時向當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投訴反映。
如遇求職詐騙或個人財物、人身安全受到侵害,請立即向公安機關報警。
06合法維權,打破就業歧視
按照《就業促進法》《人力資源市場暫行條例》等相關規定,勞動者依法享有平等就業和自主擇業的權利,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視。
但一些中介機構違規發布含有歧視性內容的招聘信息,侵害了勞動者合法就業權益。
提醒廣大求職者
對于招聘過程中發現的性別、戶籍、地域、民族、種族、宗教信仰等形式就業歧視,可及時向當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投訴反映。
提醒中介機構和用人單位
發布招聘信息不得含有就業歧視性內容,不得違反國家規定在戶籍、地域、身份等方面設置限制人力資源流動的條件。
要建立投訴舉報等機制,對歧視性信息及時清理整改。
07識破話術,拒絕“毒餡餅”
按照《人力資源市場暫行條例》《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管理規定》等相關規定,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不得以招聘為名牟取不正當利益,不得介紹單位或者個人從事違法活動。
但一些不法分子通過注冊公司、入駐寫字樓等方式包裝成正式公司,或在網絡平臺精準投放兼職刷單、網絡客服等招聘廣告,利用時間靈活、高額回報等話術層層設局,誘騙求職心切的被害人成為色情、賭博、傳銷、詐騙等的“工具人”。
提醒廣大求職者
要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破除僥幸心理,對“活少錢多”、“躺平穩賺”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提高警惕,多查多問多防備,謹防“踩雷”“掉坑”。
應聘中,應注意保護個人安全,如就業權益受到侵害,請及時向當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投訴反映。
如遇求職詐騙或個人財物、人身安全受到侵害,請立即向公安機關報警。
提醒中介機構和用人單位
開展職業中介活動,不得采取欺詐、暴力、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不得介紹單位或者個人從事違法活動。
中介機構要承擔應盡審核責任,發現用人單位或合作機構存在違法活動,應當立即暫停或者終止提供有關服務,并向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及有關管理部門報告。
08嚴守隱私,防范信息泄露
按照《人力資源市場暫行條例》《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管理規定》等相關規定,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應當建立個人信息保護、個人信息安全監測預警等機制,不得泄露、篡改、損毀或者非法出售、非法向他人提供所收集的個人信息,并采取必要措施防范盜取個人信息等違法行為。
但一些不法分子通過虛構招聘信息、虛設招聘網站等手段,誘騙求職者提供個人信息,非法牟利。
提醒廣大求職者
通過招聘網站求職首先要采取多種方式核驗用人單位合法證照,對招聘崗位通過官網官微等多種渠道查詢核實。
不要隨意打開陌生網址鏈接,對于點擊進入鏈接后要求加QQ、微信等方式進一步“單聊”“詳談”及下載APP等高度警惕,不要輕易泄露銀行卡、網銀等密碼信息。
如就業權益受到侵害,請及時向當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投訴反映。如遇求職詐騙或個人財物、人身安全受到侵害,請立即向公安機關報警。
提醒各類中介機構
通過收集、存儲、使用、加工、傳輸、提供、刪除等方式處理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和誠信原則,遵守法律、法規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
不得泄露、篡改、損毀或者非法出售、非法向他人提供所收集的個人信息,并采取必要措施防范盜取個人信息等違法行為。
昌吉州公共就業服務中心
新公網安備 65230102652579號
新ICP備 20000026號
地址:昌吉市寧邊西路州勞動保障大廈 電話:0994-2206053 EMAIL:aix_life@163.com
技術支持 新疆北中軟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